“大家伙看仔细了,我们是赵王麾下,民间邸报社……我们这边招文书,会写文章的,能针砭时弊,文笔出众的,暂定一百人。”
听到只有一百人,有人都选择离开了,机会不大啊。
这时候招工的人也急了,“大家伙别看可听仔细了,除了文书之外,我还还招收印刷的排字工,这个只要认识两千个字,能准确排列就行啊!你们进学堂,一天认识六七个字,一年下来,就能来上工。我们要三千人,每月工钱一百贯起步啊!”
一百贯宝钞!
这可不是小数啊!
老百姓怦然心动。
就在思索签不签字的时候,那边又有人喊出了价码。
“我们这是丝绸作坊的,每月八十贯宝钞……但是大家伙可听好了,我们包吃包住!而且不需要认识那么多字,只要在学堂培养三个月到半年,就可以上工,立刻拿钱!”
两位王爷打起了擂台。
没办法,他们迫切需要人员,拓展业务。
就算暂时用不着,也可以招募到麾下,免得便宜了别人。
老二老三对朱瞻基有点叔侄之情,但是不多,要是没有好处,他们才懒得费心思呢!
而现在名声打出去了,老百姓源源不断。
他们的事业也可以起飞了。
“陛下,在京城放贷,几十个铺面,加上汇总的账目,没有几百个账房先生,根本算不过来。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安排人员去乡下,每几个村子,就要有一个放贷员……他们帮老百姓计算利息,发放贷款。这些人就是替陛下争取民心的急先锋啊!”
徐景昌给朱棣算账,“还有那些排字员,有了他们,才能大举使用活字印刷……眼下陛下有旨意下去,层层传达,到了老百姓那里,只怕要一个月以后了。可是当各地都有邸报之后,百姓和地方官吏,甚至可以同时得到朝廷的消息。最多十天,就能举国皆知。陛下想想,这里面的差别有多大?”
“这个学堂,能给大明带来多大的变化,简直难以估量!”
朱棣深深吸口气,闭目思索良久,突然笑了出来,“朕懂了,朕知道怎么超越皇考了。徐景昌,你帮了朕的大忙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