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击,直杀得敌军丢盔卸甲、人仰马翻,很快便溃不成军,见大势已去,敌酋小王子不敢散掠久留,忙率残部宵夜遁去。可丛兰早有部署,他分部诸将十七人,伏兵要害,遣谍者往来传报,随时准备消灭逃窜之敌。当残敌逃至北塞,又为我军乘高据险邀击前后,歼者不可胜计。其虏酋小王子,亦断右臂而走,营中痛哭声昼夜不绝”此役战果辉煌,为数十年来,虏之挫衄未有若斯之甚者也,自此后,北寇胆寒,不敢复南牧矣,捷报传至京城,天颜喜甚,复赐敕奖励。
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时为江北巡抚的丛兰,即请命移镇瓜州,率兵御之。在丛公的统率指挥下,江都军民密切协作,严加防备,不久便“擒伪谍数百”,从而使叛军孤立无援,惶惶不知所向,经过一年多的围剿,终被消灭殆尽,丛公由此又为自己的军旅生涯平添了一抹浓彩。
丛兰奉旨还朝,命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诸郡,漕运为古时盐铁粮秣转运的命脉所在,关系到京都供应、军备保障和社稷安定等问题,所以历朝历代对此都非常重视。丛兰受命后不敢怠慢,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漕运的勘查和整治之中,惩治贪恶,革新陈规,改立条约,疏浚河道,改善河工,呕心沥血,不遗余力,从而使漕运面貌大为改观。为了总结漕务,启示世人,他还“着《漕运录》行于时,从而为后世的漕运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丛兰身居督抚,位高权重,商贾环绕,馈赠不绝,但他不为所动,始终洁身自好,居尘不染。作为督抚重臣,丛兰处处以江山社稷为重,处处以百姓民生为重,为此他不惜触犯皇室,毅然上疏毁佛,为民请命。宫廷为行佛事,拟遣中官刘允,征调舟船“五百余艘,役夫万余人”,以迎取西藏活佛乌斯藏。奉诏后,刘允便以迎佛使为由,巧取豪夺,沿途百姓随即陷入官府的层层盘剥之中,丛兰对此恼恨不已,他一边传令部属,一边上疏宫廷,斥责佛老无益,扰乱民生,恳请止行。刘允不知就里,督办所需,然而丛公却辞而不见,致使刘允迟迟不能成行,不日旨下,允勿遣,沿途百姓从而免遭了一场盘剥劳役之苦。
在三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丛兰以其忠贞的节操、无私的奉献、杰出的功勋,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赢得了正德皇帝的高度信任,即使宠臣江彬“数有谗言”,亦不能对丛公产生丝毫影响。为了表彰功臣,丛兰以六年考满进阶资德大夫,勋正治上卿,官居一品。
长期的军国生涯,使丛兰心力交瘁,不胜烦劳,再加上人至晚年,思乡之情悠然而生,因此在得知皇上加封的喜报后,即产生了归隐的念头,不待叛军剿灭便已决退休之计。为了褒奖功臣,丛兰归休后,世宗特旨沿途驿站程程迎送,令有司岁给禄米三十六石,舆隶四人,以为常近。时大臣告老还乡,但未有如是之盛者也。为了彰显皇帝优抚老臣之德,地方仕绅特为丛兰所居堂院,取名为“优老堂”。
史事讲将1三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