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续讲郤氏家族被灭族经过前,必须讲一个插曲。
前面我们讲到了,郤犨说因伯宗一事,导致朝中不少大臣怨恨郤氏家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伯宗是晋国一着名大夫,以敏而善辩着称。
早在公元前594年,楚军讨伐宋国,将宋国都城商丘团团围住。宋国紧急向晋国求助,当时晋国国君晋景公以及许多大臣有意救宋。
大夫伯宗却认为夫,此时晋国不宜与强楚直接对抗。当时晋国刚刚在泌地之战中被楚国打败,故伯宗认为“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了,伯宗因此还发明了一个鞭长莫及的成语。
最后晋景公采纳了伯宗的意见,决定不去救宋。
后来,晋景公想要出兵讨伐赤狄,当时朝中许多大臣认为晋军新败,楚国强悍,如果此时再去惹赤狄,势必引来更大的麻烦。
但伯宗力排众议,认为楚国的目标并不在灭亡晋国,而是争取中原霸主地位。晋国不如在对楚示弱的同时,加紧消除来自赤狄的威胁。
伯宗一番高论最终令晋景公下定决心,让中军将荀林父率军讨伐赤狄并获得大胜,提振了晋军将士信心。
正因为伯宗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远见,所以深得晋景公信任。
公元前586年,梁山发生地震,当时震级非常大,史料记载是梁山崩塌,淤塞黄河。
这是在晋国发生的地震,而古时,人们对于地震火山之类的自然灾难非常重视。
晋景公非常担心,他当即便下令召见伯宗,寻求对策。
史料记载,晋景公派出传驿专用的轻快传车,急招伯宗入绛都商议。
伯宗快马加鞭往绛都赶,结果在路上与一辆满载货物的重车相遇。由于道路狭小,没法通过,必须要另一车掉头转向以让道。
但当时两车互不相让,那就都堵在路上了。
伯宗很生气,毕竟自己是晋国大夫,国君有要事召见,你一辆普通老百姓的车居然敢不避让?
他怒斥重车车夫道:“还不让开!?本官有要事!耽误了国君大事,你担待得起吗?”
但没想到那个重车车夫却道:“小民不敢。但大夫你看,这一路上,您遇到了多少与小人类似的车?很多吧?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您不巧遇上了交通拥堵问题。与其在与人抢道中浪费时间,您不如另寻快道。
哪怕,小民现在让道于您,但您看看后面的呢?哪怕大家都让道于您,但您宝贵的时间不是流失了?故小民认为,大夫您掉头转向另走他路方为上策。”
伯宗大吃一惊,这车夫讲得有道理啊,自己的传车轻巧,对方的是重车,调头转弯都难。
况且,一个普通老百姓居然能够对着自己这样的高官大夫不卑不亢,还非常理智地提醒自己如何才能尽快赶到都城,这是一位高人呐。
于是,伯宗向车夫深施一礼,道:“承蒙教诲,在下有礼了。对了,请问您是哪儿人氏?”
车夫忙还礼道:“报告大夫,小民就是绛都人。”
伯宗又问:“那现在绛都什么情况啊?”
车夫说:“梁山崩塌,听说国君召贤大夫伯宗回去商议对策。”
伯宗听车夫提到了自己,更来了兴趣。他又问道:“那你认为伯宗大夫应该怎么建议国君呢?”
车夫哈哈一笑道:“山有腐朽,所以崩塌,这是自然现象。伯宗大夫哪需要提出什么好建议啊?
一切都是有法度的,如山崩河竭一旦发生,那国君就得依礼依法离开寝宫,赴太庙祭祀。
此外,国君应节约用度,轻车减从,救济百姓,撤除乐器,取消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