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18章 永存缅怀之地(1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第218章 永存缅怀之地

“李家来人了。”回到客滚轮会议室的邵友濂望着坐在上位的胡书达说。

“李家?北边的那个北洋大臣?”胡书达放下手中的签字笔问。

“是的,李家长子李经方,是招商局督办盛宣怀陪同。这是城内府衙传来的消息,李家下人刚刚向府衙递交了拜帖,说明天上午会来我的府衙拜访。”邵友濂顺手将手中的拜帖递给胡书达。

“因轮船招商局而来?”胡书达随意翻看了一下拜帖问。

“应该不是。这段时间上海和外界的电报中断,加之总督大人一直在上海,北边联系江宁总督府也找不到曾大人,一方面李大人要承受天津租界各国和皇城的压力,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想知道上海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才会派李家最重要的两个人南下。”

对李鸿章这个人,邵友濂还是比较熟悉,可以从李鸿章的一些举动就能猜测到李鸿章大概想法。

对于自己下一步的去处,邵友濂很清楚,补授河南按察使的公文在年前就收到,现在有些犹豫,到底要不要去上任。

作为按察使,官居正三品,比江苏苏松太仓道的正四品级别高,而且还直接跳过了从三品这一级,按理说是越级提拔了,但邵友濂没有一丝激动的感觉,反而非常的犹豫。

历史上邵友濂就“因病开缺”,没有去河南上任,直到第二年,迁台湾第一任布政使,他才欣然上任,何况现在傍上了兰芳这艘大船,他更加不愿意去河南上任了。

不说按察使只是一省最高司法行政长官,管司法监察邮驿,就油水来说都比不上现在的江苏苏松太仓道管辖的水利、渔业、关务内容。加之兰芳最大的需求是移民,按察使不管民政,所能发挥的作用反而不是很大,哪怕河南是人口大省,哪怕官职相当于后世的一省副长官,他也没有太大兴趣。

“那就不管他了,等你们见了他们两人后再说吧,另外啊,轮船招商局的事情,你们妥善处理好。不说李盛两人的官声如何,对国家来说,两人还是有不小贡献的,你们好好商量一下,给李家和盛家也留点股份,不至于让人寒心,也不至于将人彻底得罪。”

胡书达熟悉历史,盛宣怀在左公病逝之后,对因与洋人商战后虚弱的胡雪岩不仅不伸出援手,反而乘人之危,处处为难,进而气死胡雪岩,胡书达对此人之行径非常不耻。

但想想这个年代,能对同行施以援手的又有几个,这是时代眼光的局限,是封建体制下初生资本的本色,他也就没有太多计较,最多也就是惋惜而已,再说,那时候的兰芳也鞭长莫及,无法顾忌到内地。

另外一点,作为创办11项炎黄第一,又被誉为“炎黄实业之父”、“炎黄商父”、“炎黄高等教育之父”之称的盛宣怀,对国家,特别是后世的种花家来说,贡献显然更大一些。

对胡书达的叮嘱,邵友濂以及在座的松江各县地方官员自然很重视,在不停眼神交换意见之后,不约而同的点头,算是答应下来了。

“那好,既然大家没有意见,这事就暂时放下,我们继续讨论。”胡书达说完站起,走到投影幕布下。

望着无人机航拍的上海城墙,再看看北边租界和十里洋场的繁荣,城墙年代久远,城基砖泥垒积,仅剩一丈四五尺高了,城门低隘,壅塞成为常态,一副衰落的景象。

不仅是胡书达和乌海两个来自后世的人,邵友濂等地方官员也同样难受,这就是这个时代与洋人的差距啊。

对于清朝所有的大城市,所有来自后世的兰芳创始人都做了不少功课。

上海自南宋成镇,元设县,直至明中叶都没有修筑城墙,整个上海地区地势平坦,明朝屡次遭受倭寇进犯,烧杀掠抢。

据万历县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