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218章 永存缅怀之地(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记载,“杀歼兵民甚众,纵火焚庐舍及县署,邑里为墟”。

形势严峻,为抵御倭寇,守护上海民众,嘉靖年间,时任光禄寺卿的上海人顾从礼上奏朝廷,主张迅速“开筑城垣,以为经久可守之计”。松江知府方廉更是言明,不筑城墙等于把百姓送交盗贼。

朝廷经过调查,上海的汇报如实,批准了筑城申请。松江知府方廉接到批准后立即下令征集捐赋,勘定基址,趁倭寇暂退之际赶筑城墙。

上海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担土运石,捐钱、捐物、捐地,仅仅两个月时间,一座周长9里、高24丈、六座城门的环形城墙便拔地而起。另外,城墙外绕水壕,长1600余丈,宽6丈,深17丈,连接肇嘉浜、方浜,通行无阻。

据历史文献记载,当时,顾从礼捐粟4000石,用以帮助修筑小南门;县学博士王相尧亲自指挥拆屋、捐地,倾尽所有家财助役;太常卿陆深的夫人梅氏捐田500亩、银2000两,拆屋数千间,助筑小东门,留下一段佳话,故小东门又名“夫人门”。

可光绪二十六年,就有不少上海人酝酿拆城,三十一年(1905年),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董事李平书直接提出“拆城垣、填城壕、筑马路,形成环城圆路”的变革思想,并到处游说。516小说网n

次年,姚文枏领衔具禀上海道台,提议“拆去城垣,环筑马路”。

民间对上海城墙深有感情,而且也认为城墙依旧有“保全地方,以弭隐患”的作用,故成立了“城垣保存会”,并直接向两江总督府发电报,申请禁止拆城,“拆城派”和“保城派”对立起来。

后来在绅董曹骧等折中派人士的调和之下,达成“不拆城墙、增辟城门”的协议,宣统元年新辟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福佑门新东门,并增高拓宽宝带、朝阳、晏海3门。

好景不长,仅仅过去两年,1911年年底,上海光复,时任上海民政总长李平书再次大声疾呼拆墙。

姚文枏等借此机会,随即呈文江苏都督、沪都督及上海民政长,强调为了上海商埠的兴盛,“非亟拆城不可”。 李平书自然不会拒绝,立即批复,并要市政厅专门组织城壕事务所筹款募役,负责拆城。

1912年1月19日是上海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同时也是上海古城走向历史尘埃的日子,城墙拆除工程正式动工。

1913年6月,环城马路北半圈正式竣工,长2304米,取名为“民国路”(后改为人民路);1914年底,环城马路南半圈竣工,长3008米,取名为“中华路”。

胡书达二人知道上海城墙的归宿,但邵友濂等人不知道,他们心里盘算的是如何改造这座落后的县城,根本就没有想过这城墙未来会烟消云散。

看着胡书达和乌海紧皱的眉头,满脸严肃和不忍的表情,他们很是诧异,同时也很难理解二人对后世类似上海城墙这样的古城最后归宿的心情。

两人久久凝望古城之后,看了看对方,总是要做点什么的,为后人留下点念想和缅怀之地。

胡书达双手撑着会议桌说“各位父母官,上海城墙修筑于明朝嘉靖年间,数百年中留下太多的历史印记,仅仅筑城一事就应当广为佳传,后人应该永远记住前人的功绩,而不是摧毁和忘记。”

“现在的城墙最高处也仅仅只有14丈,比原来的24丈高矮了足足一丈,这是历史的沧桑。”

“莫知县,我有一个提议,请上海县组织人员整理县志,上海县城异地而建,原县城按照县志记载重修再建,增加、加高城门,加固、加高城墙,改造县城内交通和房屋,梳理和加宽城外水壕等。”

莫祥芝满脸苦涩,苦笑着回答“胡部长,整理县志没问题,县衙有这方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