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
?外交机构
?中西交流
?中俄关系
?周边关系
?签订条约
11社会
?节庆
?宗族
?学校
?服饰
?人口
12帝王世系
国号
播报
编辑
1605年努尔哈赤第一次称“建州国”,也第一次称“国王”;次年进号“昆都仑汗”(恭敬汗)。 [22]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国号大金,或称后金,自诩为“北朝”。 [9] [275]清一代自认为满洲国。 [274]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3]
关于“大清”的含义,有诸种猜测:其一,从文义上释“清”为“扫清廓清”之义 [24]。其二,清,青也。青为北方信奉萨满教诸族所崇尚,满洲也是笃信萨满的,故取“大清”为号 [24]。也有以“五德说”的观点,明朝为火德,清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25]。东北少数民族研究院的鲍明认为“大清”国号实源自满语中的蒙古语借词“代青”(daicing)。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即“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26]清史学者刁书仁认为,“清”与“金”字为转音,实际上是以汉字的发音为基础,改换一个发音相似的汉字。 [27]松村润认为这个国号是汉文的,取自《管子·心术下篇》与《内业篇》之“镜大清者,视乎大明”,“鉴于大清,视于大明”,大清即天,大明即日月,天盖过日月。满文写法daicing只是汉字音译。这是在跟明朝对比的思想下制定国号的。 [276]
康熙年间签署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条约。尤其是清中叶以后,“中国”或“中华”作为与“大清国”含义相同并可互换的另一个主权国家国名,更是直接与China等词对应,与西方列国在表面对等的主权条约国意义上使用,并得到各种国际条约的中外对照本之习惯性运用与“承认”。《清实录》也将清朝明确表述为“中国”,这表明在官方语境中,“中国”即清朝已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并成为一种自觉的常态。 [275]
历史
播报
编辑
主词条:清朝历史
开基立业
传说满洲起源于长白山之东北的布库里山下。 [28-29]明初,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30]后按地域分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31]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左卫指挥使, [32]宣德八年(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正统五年(1440年),建州部南移。正统七年(1442年),明廷增设建州右卫,合称“建州三卫”。 [32]南移后,建州女真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33]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努尔哈赤生于建州左卫(今辽宁省新宾县西南)一个奴隶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尔哈赤为长子。努尔哈赤的父祖有多人受明廷册封,其本人亦深得明廷信任。青年时,他采松子、挖人参到抚顺马市售卖。后投明辽东守将李成梁,“每战必先登,屡立战功,成梁厚待之。”他对辽东汉区有较深了解,受汉文化一定影响。万历十一年(1583年)初,明军袭击古勒寨阿台驻地时,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皆遭误杀。 [34] [182]努尔哈赤从朝廷得到的补偿是:三十道敕书、三十匹马以及被任命为建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