咧咧,也并没有做出决断。
外公在六0年饿死了,母亲当时十七岁。
她俩也差点饿死了,外婆又只养了母亲一个,无比宠爱。
一直都叫她“银狗儿”,舍不得打,舍不得骂,什么都由着她。
再说,她是个读了书,有了知识的人了。
她只骂骂咧咧,从来不动真,也从来不管用。
只是父亲知道了,在信里骂母亲说“大的已经养坏了,还准备害死小的。”
冒了丢掉好工作的风险,早产了一个,还是女儿,父亲真的很冒火。
还好,她比别的孩子聪明。
后来母亲就说“人家三斤半都养活了的。”
真是气死人,就不想想这对孩子的损害,她根本就不知道这个。
这就是她守旧不和大伯说话,又思想新潮,盲目模仿外国妇女的严重后果。
虽然她只有三十岁,但营养不良,像四十五岁的高龄产妇一样危险。
她四个月才被抱出门,被夸长得漂亮极了,眼睛炯炯有神。
因为那样可以又白又美,却不知道那样会缺钙。
父亲远在千里之外,她和姐姐,就成了母亲新潮思想的试验品,而且是失败的试验品。
她不知是从哪里学来的糟粕,她小学毕业,她读那点书,还不如不识字。
钱钟书说,不识字会上不识字的当,识了字,同样,?会上识了字的当。
她十个月会说话,两岁才会走路,母亲却说正常,周围的孩子也差不多。
人家一岁半,那叫差不多吗?
她两岁的时侯,母亲和外婆带她去了一个,只有十个人的大凉山小站,看了父亲。
老家很多人,一辈子最多去了十五里以外的镇上赶集,只见过汽车,自行车。
从来没有见过,像庞大的巨龙一样的火车。
她两岁的时候,就既坐了汽车,又坐了火车,比他们一辈子见的都多。
临走前,母亲去镇上相馆照了相,准备带给父亲。
就为了照个相,跑了两趟,来回四次,六十里山路,而且每次都背着她。
其中一张是母亲抱着她,她正坐在母亲怀里,咬着小嘴唇,睁着亮亮的眼睛,穿着小花花的棉袄。
父亲每个月寄回不少钱,母亲总舍得打扮自己,打扮两个孩子。
村子里很多孩子走亲戚,都要向她和姐姐借衣服穿。
家里还有又大又宽敞的大房子,而且还是少见的水泥地。
她不像个农村孩子,倒像个镇上最时髦的孩子。
另一张,母亲剪着齐耳短发,穿着父亲带回来的男式铁路制服,拿着一本小的语录,举到胸前,浓眉大眼,英姿飒爽。
别的农村妇女还留着辫子,母亲已经模仿那些有工作的人,剪了头发。
她做过女民兵,会完完整整地唱五十首红歌。
母亲在小站呆了半个月就回去了,家里的地不能荒着。
她走的时候,背回去五十斤梨子。
在大凉山卖五分钱一斤,回老家可以卖三角钱一斤。
地都用来种庄稼了,水果是稀罕货。
她需要坐火车,再转两次汽车,再走十五里山路才能到家。
老家的一家人,最多买一两斤尝尝鲜。
这次,也是给她断奶,在农村,会走路以后,才会断奶。
据说,她发表了很多想念母亲的感言,让所有人惊讶。
外婆带着她和姐姐一直呆了半年,春耕了才回去。
她们在小站上吃了团年饭,有领导来给大家拜年,还发了红包。
那时候上下关系极好,领导看重职工,职工也崇拜领导。
有带花生米的凉绊三丝,还有很多很多好吃的菜,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