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笔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0758章:军吏卒(4 / 6)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的肥沃程度和人口数量推导出农民家中的存粮,从而给出合适的赈济额度,而贵族出身的项羽,他更在意贵族阶层的利益,显然无法做到像刘邦对老百姓那么贴心细致,高下立判。

在刘邦刚统治天下的时候,构成他势力的三大基本盘是:

1、协助他打赢过楚汉之争的六十万底层“军吏卒”;

2、六大加盟诸侯王为代表的军功阶级;

3、构成社会的主体——老百姓们。

刘邦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设计一套,能够让大家都满意的制度,来维持刚建立起来的秩序的稳定性。

一言以蔽之,即如何分配社会财富、如何分配权力、如何解决民生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有多难,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平时管理十几个人时,手底下有那么一两个刺头,管理起来是多么困难,而刘邦需要管理的是以千万为单位的人口基数,其中的难度更是超出想象。

我们先来谈六十万底层“军吏卒”的安置问题,随着大汉朝的建立,天下逐渐趋于稳定,如果还接着维持着这么庞大的军力,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这是非常巨大的一笔开支,所以刘邦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同时保证退伍军人的利益和在职军人的利益。

汉高祖五年五月,刘邦下达了一条关于解散军队,令其归家的诏令,其中提到了给军人分配田地房屋和他们退休后的基本社会待遇:

“五月,兵皆罢归家。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复之六岁,食之一岁。”

按照历史学家李开元在《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中的推算,六十万底层“军吏卒”加上他们的家庭,这一次社会财富再分配所涉及到的人口达到了三四百万人,应授予的耕地总量为3亿亩、住宅总面积为1500万亩。

这个数字结合刘邦下达的命令,里面提到了很有意思的一点:如果归属六国的士卒肯留在关中,那么就给你们免除徭役十二年,待遇从优,如果想回家乡的话,就免除徭役六年,并发放粮食供养一年,直到明年他们种出粮食自给自足为止。

那个时代,能从战场上存活下来的军人,普遍都是青壮年,刘邦想要借着解散军队发放福利的做法将原属六国故地的士卒留在关中地区,此举,很显然就是想削弱诸侯盟友的势力,并且将大量青壮劳动力留在自己的基本盘关中地区上,用来推动关中地区的经济开发。

从这条先拿兵权的政策,咱们就能看出来刘邦在跟诸侯盟友们分配权力这件事上,是抱着压制警惕的态度。

可以说,从一开始刘邦的想法就和诸侯们不一样,诸侯们向往回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雄踞一方的时代,而刘邦心中的目标只有一个:加强中央集权。

在刘邦的心中,无论是秦始皇的郡县制,还是项羽想重走的分封制,都是存在缺陷的,君不见秦二世而亡?君不见项羽称霸王时意气风华,却最终众叛亲离的场景吗?

所以,在刘邦的计划里,从一开始就没有异姓王的位置,他更愿意将封王的资格控制在刘姓皇室手中,至于立下大功劳的功臣们封侯拜相就够了。

汉朝建立之前,整个社会长期受战争的影响,经济、文化、政治都处于混乱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并不是第一个尝试用自己理念去治理国家的人,但其他的人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了,刘邦能成为汉朝的开国之君,足以说明他的过人之处。

比起刘邦对诸侯们的严格要求,他作为开国之君在处理老百姓利益这方面,做得是相当不错的。

如果说在封建社会发展比较成熟的时期,君王是士大夫阶层利益的代表人,那在中央专制集权还未根深蒂固的时候,刘邦的做法还保留着他在基层时期培养出来的“亲民”的特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